201908/01
勞動臺北電子報第103期
發行: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發行人:賴香伶 本報每月1、15日出刊
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10道防護不可少
臺北市高氣溫戶外作業現況
臺北市近年夏季高溫屢創新高且有持續延燒之趨勢,我國雖不像印度、中國或是美國有發生超過40oC高溫的情形,但是臺北地形屬盆地,水氣易蓄積不易蒸散,悶濕的環境使人體的感受溫度增加,如遇到高壓籠罩幾近無風時,連續3日溫度超過38oC的機率顯然大增,而營造工地因工程特性,部分工種例如鋼筋綑紮、模板組立、鋼構組裝、鋼承板鋪設、水電配管、灌漿作業等等,須直接曝曬於豔陽下作業,金屬建材更強化了熱的傳導與輻射效應,使作業現場溫度飆高,增加了勞工於戶外作業的艱辛,極易發生熱衰竭、中暑、抽筋、脫水、熱昏厥等危害,甚至可能衍生人員墜落、感電等重大事故發生。
圖說:吊掛區作業場所測得最高溫為42.2度。
過去曾發生之熱危害職業災害案例
- 105年6月16日吊籠作業勞工中暑案:內湖區金城路某大樓黃姓勞工與同事2人自上午9時開始利用吊籠進行外牆玻璃帷幕矽膠填縫作業時,由於天氣炎熱,作業至下午2:30黃姓勞工突然覺得身體不舒服且意識不清楚,經緊急送醫,確診為中暑,該員住院治療2日後返家休養。
- 106年8月15日混凝土灌漿作業勞工熱衰竭案:中正區延平南路某新建工程於從事7樓板混凝土灌漿作業時,一名灌漿勞工於下午1:54出現身體不適且有抽筋現象,現場人員發現後,將該名勞工移至6樓陰涼處休息並補充水分,惟症狀仍無緩解,故緊急送醫救治,醫院診斷該員流汗量過大缺鉀導致熱衰竭,經施打2劑食鹽水後,當日晚間6時返家休養。
- 106年9月22日鋼筋綁紮作業勞工熱暈厥案:萬華區華中橋「增設閘道銜接快速道路工程」從事鋼筋綁紮作業時,一名支姓勞工於上午11:30因天氣悶熱出現頭部暈眩症狀,跪倒於地面,現場人員發現後立即將支姓勞工送醫治療,當日下午1時返家休養。
熱危害10道防護對策
上述三個案例皆為典型之戶外高氣溫熱危害案件,而人體散發身體熱能的方式可透過傳導、對流、輻射及蒸發4種方式,以下針對這4種方式說明如下:
- 傳導是皮膚接觸到溫度較低的物體時,直接將熱能轉移出去。
- 對流則是皮膚將熱能轉移給環繞在身體皮膚週邊的冷空氣,故風速大時,透過對流所散發的熱能就會增多。
- 輻射則是在環境溫度較低時,透過電磁波形式將熱能轉移出去,不過在高氣溫環境下,人體無法藉由對流及輻射散熱,反而會因對流及輻射自外界吸收熱能而導致熱傷害。
- 蒸發則是人體藉由呼吸或排汗來散熱,透過水分的蒸發帶走身體的熱能,處於高氣溫環境時,最重要的散熱方式是蒸發。因此,若現場濕度過高或穿著衣物阻礙排汗時,蒸發散熱的能力就會減少,發生熱傷害如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與中暑的機會就會更大。
在執行以下10道預防措施時,應參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發布作業所在地或緊鄰地區之氣象觀測站溫度及相對濕度資訊,評估熱危害風險等級及採取對應措施。但針對部分作業現場已設置量測裝置,並保留相關量測紀錄者,得以實際量測數值資訊進行評估。
- 降低作業場所之溫度:環境溫度低於勞工皮膚溫度(一般為30oC)時,可使用風扇或類似裝置將風吹向勞工,加強對流及蒸發效應;作業場所設置遮陽裝置,以防止勞工吸收陽光直接照射或周圍地面、牆面反射之輻射熱;適度運用細水霧或其他技術降低作業環境溫度。
- 提供陰涼之休息場所:於鄰近作業場所之適當位置,設置具備容納同一時段最大休息人數之空間,使勞工於休息時可降低體心溫度及恢復體力。
- 提供適當之飲料或食鹽水:除上述休息場所外,雇主並應於作業場所或鄰近位置提供勞工充足清涼之飲用水或含電解質飲料(約10oC至15oC,不含酒精)。
- 調整作業時間:避免於高氣溫時段(上午10點至下午2點)連續作業,可透過將作業調整至清晨或傍晚時段進行,或增加人力協助作業,調節作業速率以降低勞工熱暴露量。
- 增加作業場所巡視之頻率:作業前及作業期間由專人定期巡視,確認各項危害預防及管理措施,並提醒勞工留意水分及鹽分攝取(建議每15至20分鐘飲水150至200毫升且需規律定期執行)。
- 實施健康管理及適當安排工作:新進或在職勞工應配合雇主接受一般勞工體格檢查或定期健康檢查,以確認其體適能狀況,留意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精神病、肝疾病、消化性潰瘍、內分泌失調、無汗症及腎疾病等症狀,服用影響體溫調節、抑制排汗、利尿劑等藥劑,或肥胖、高年齡、曾經患熱疾病之勞工,隨時注意其身體健康狀況。
- 採取勞工熱適應相關措施:雇主對於未曾於高氣溫環境下作業之新進勞工或已有高氣溫環境作業經驗之勞工,應視勞工原有之熱適應狀態及體適能狀況,適當調配其熱適應及熱暴露時間。
- 留意勞工作業前及作業中之健康狀況:於作業場所應配置足夠之體溫及血壓量測裝置,並於作業前及作業期間指派專人定期確認作業勞工健康狀況,使勞工至少2人一組作業,使之彼此互相照應。
- 實施勞工熱疾病預防相關教育宣導:針對現場主管及作業勞工定期實施熱疾病相關症狀及辨識、熱疾病預防措施、緊急情況急救措施與應變、熱疾病案例等之危害預防教育訓練。
- 建立緊急醫療、通報及應變處理機制:掌握鄰近醫院或診所之位置與聯絡方式,並建立其緊急應變聯絡及通報流程,指派專人處理急救事件,勞工出現熱疾病相關症狀時,應立即將其移至陰涼處降溫並作緊急處置。
本局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防災策略
- 擬定專案檢查:本局於今(108)年6月1日已責成臺北市勞動檢查處,啟動「高氣溫戶外作業宣導及勞動檢查」,鎖定戶外高氣溫作業之場所,例如:營造業鋼筋及板模、吊籠洗窗、屋頂、道路及廣告招牌吊掛維修等可能長時間暴露於高氣溫之戶外作業者,進行機動抽檢及擴大假日動態稽查。
- 事先通報預防:配合依本市「熱浪災害預警通報及防救計畫」,於接獲熱浪預警通報時(橙燈通報:最高氣溫達36度以上,且持續3天以上;或單日最高氣溫達38度以上、紅燈通報:最高氣溫達攝氏38度以上,且持續3天以上),向本市轄內各工地之工地主任發送高氣溫熱危害預防即時簡訊,請各工地加強巡視戶外作業場所、留意勞工健康狀況。
- 加強宣導教育訓練:本局於高氣溫期間對外辦理之教育訓練中增加熱危害預防內容,輔導事業單位參考「高氣溫戶外作業勞工熱危害預防指引」(勞動部於108年1月28日公告)評估熱危害風險等級及採取對應措施。
藉由檢查、宣導及輔導方式,督促企業主及現場管理人員重視及做好高氣溫戶外作業熱危害預防措施。
圖說:勞動局賴香伶局長(紅色上衣)前往營造工地,檢查事業單位是否落實熱危害預防措施。
颱風季節 營造工地如何防範災害發生
近年來颱風造成的災害一年比一年大且嚴重,因此,每到颱風季節總令人擔心會造成人員的傷亡及財產的損失。營造工地因結構尚未完成,工地物品種類繁多,又有部分尚屬臨時性結構,導致颱風來襲時,工地成為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狂風吹襲大雨肆虐,造成的危害將無法想像。例如:民國104年杜鵑颱風來襲,士林區一處外牆修繕工程外牆施工架遭強風吹垮,隔日人員在整理施工架時墜落地面死亡;另同年蘇迪勒颱風期間,大巨蛋工地外牆施工架倒塌、屋頂鐵皮飛落及北投一處建築工地,不敵強風肆虐鷹架倒塌覆蓋街道路面等事件,景象令人觸目驚心,造成民眾不便及財產損失。因此,當颱風季節來臨,營造工地應事前落實危害風險評估,加強規劃颱風來襲之前瞻性相應防範應變作為,而颱風過後的復原整理及整頓工作,人員也應確實做好安全防範措施,避免不幸職業災害發生。
圖說:杜鵑及蘇迪勒颱風來襲造成北市鷹架損壞及倒塌
颱風來臨前應檢點事項 你注意了嗎?
至於在颱風來前,營造工地的事前預防作業有哪些?
由於颱風來襲時強風夾帶豪雨恐吹垮許多臨時性設施(例如:塔吊、圍籬、施工架、防護網等),對營造工地及鄰近地區有莫大影響,甚至會發生工安事故,本市勞動檢查處依職權於颱風來臨前會主動發送手機簡訊、即時電子報及新聞稿等傳遞防災訊息,提醒注意颱風動向做好防颱準備,並呼籲各營造工地於颱風前應依規定,確實對以下設施進行安全檢點:
- 檢視外牆施工架是否有損傷、壁連座是否鬆弛及脫落、框架構件之連接是否以適當金屬配件確實連接固定、施工架基礎地面是否平整且夯實緊密、基腳是否下沉及滑動。
- 工地施工架上張掛之帆布或廣告物在強風來襲前亦應暫時拆除,以免風壓太大,使施工架無法承載倒塌而傷人或造成物體飛落之危害。
- 塔吊吊臂旋轉限制(即剎車功能)解除,使吊臂順風自由旋轉降低風阻,避免遭瞬間強風彎折危險,但同工區內多台塔吊間應特別留意吊臂角度避免互碰危險
- 工地施工圍籬、支撐架、施工架、防護網、告示牌等臨時構造物,如無法確保設施安全時,應事先予以拆除,以預防倒塌及作業人員墜落情事發生。
- 如是土方開挖工程及鄰近河岸工程,則須做好擋土設施及排水工程,以避免積水而導致鄰房地層下陷坍塌或傾斜,靠山區坡地工程須留意坍方落石及土石流的發生。
颱風過後應檢查事項 千萬不要忘記!
而颱風過後,工地又需注意哪些事呢?
由於颱風過後工地充滿不確定危險因子,因此應進行下列自主安全查核作業,實施重點檢查確認完妥後再施工:
- 工地外牆施工架因強風造成損傷、壁連座鬆弛及脫落、框架構件遭吹落,豪雨造成施工架基礎地面鬆軟、基腳下沉及滑動等進行檢點。
- 實施災後復原工作時,如屋頂修繕為須高處作業,應注意墜落造成危害。
- 局限空間作業前,確實實施通風換氣及測定氧氣、危險物、有害物濃度,以確認安全。
- 潮溼場所作業,應注意感電災害等。
為了防範颱風危害,賴香伶局長常於颱風來臨前提醒各營造工地應確實加強預防措施,於颱風過後更應落實防災重點檢查及相關應變作為,期望將颱風危害降至最低,確保所有營造作業勞工安全。
圖說:勞動局賴香伶局長視察工地,了解工地是否加強颱風來臨前災害預防措施。
資料來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