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工作彈性化措施說明
一、準備工作及推動方式
在法令容許的範圍內,雇主仍應以關懷的態度,瞭解員工生活及家庭需求,配合事業單位的運作,以靈活創新方式實施工作彈性化措施:
(一)準備工作
1. 員工需求調查
對員工需求進行調查與分析,確定他們的不同情況及優先需求為何,例如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或是於職業生涯不同階段的員工,需求可能不同。
2. 同業及產業現況調查
每個產業有獨特的發展環境及面對不同的挑戰,瞭解同業及實施工作彈性化措施著有聲譽的企業之相關作法。
3. 內部主管溝通
蒐集管理階層之意見,瞭解他們對實施各項措施的疑慮,再作出相應的調整。
4. 評估可行性方案
針對可選的實施方案,進行經濟、技術和執行可行性評估,選擇最佳的實施方案。
5. 與員工溝通並取得各級主管同意
確保員工可掌握與措施相關的最新訊息,同時能反映意見。管理階層認同相關的理念,在資源及行動上積極支持,提升推動成效。
(二)推動方式
1. 為便利員工彈性工作需要,提供多元化科技工具如: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手機、App 程式、遠端會議系統等,使員工有以非傳統工作模式提供勞務之可能。
2. 提供公務車供員工使用,並有特約維修及代步車服務,員工可免受限於大眾交通運輸時間及花費時間處理。
3. 提供非使用公務車員工上下班時段小型巴士接駁服務,往返於鄰近大眾運輸站點及公司間。
二、工作彈性化措施之介紹
(一)彈性上下班
員工可於時段內自由選擇上下班的時間,避免上下班交通巔峰的時間,讓員工選擇適合個人生活方式及安排,降低曠職及遲到次數。
1. 以某金融業為例,企業提供三種工作時段,供員工自由選擇:
2. 以某玻璃製品製造業為例,常日班人員上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 8:30 ∼ 17:30。常日班人員徵得主管之同意可採彈性上下班,上班時間可為 8:00 ∼ 9:00、下班時間可為 17:00 ∼ 18:00。
3. 以某藥品製造業為例,體恤員工家庭作息、交通狀況難以控制等因素,提供上下班各浮動半小時期間的彈性,每週五提早一小時下班。重大節慶考量返家車潮,節日前皆規劃提早半天下班。
4. 以某網路設備製造業為例,上班時間 8:30 至 9:30,下班時間 17:30 至 18:30。年假或長假前最後上班日提前於 16:00下班。
(二)調整工作時間
企業訂定核心工作時間,部門之間的聯絡及會議安排皆在核心時段進行,員工如因個人或家庭需求,可申請調整工作時間。
1. 以某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為例,核心時間為 9:00~16:30,員工可依以下方案申請調整工作時間。
2. 以某金融業為例,員工因公司業務及營運的性質或自身的需求,可申請不同的工時安排。此種因應特殊需求的安排應為暫時性的,而且是單一需求為準。如果是多於 2 週以上的期間,則必須由員工及其直屬主管就個案達成共識,且該工作安排對該員工達成其工作要求或公司的營運不造成負面影響。
3. 以某網路設備製造業為例,員工有照顧家庭的需求,可申請調整工作時間,每週上班 3 日或採用彈性上下班。
4. 以某 IC 設計業為例,因個人因素或家庭因素可向公司申請調整工時,以兼顧家庭與工作。部分工時員工仍享有與全時工作同仁相同之福利,薪資獎金則依部分工時比例給予。
(三)彈性請假
企業優於法令規定,給予員工更大的請假彈性,使員工更充分運用假期。
1. 以某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為例,特別休假可以「半日」為休假單位,事假則以「半小時」為請假單位。
2. 以某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為例,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未休完之日數,員工可延後 6 個月申請。全年請事假以 14 天為限,但如遇重大事故或特殊原因無法正常上班者,主管得視情況核准後專案處理。
3. 以某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為例,實施彈性週休二日,勞工如於週六上班,可將時數累計為彈休日,公司另給 2 天旅遊假,形成連續 9 天之小暑假。
(四)縮短工時
員工因個人或家庭照顧等需求,企業在無礙整體業務推動下,讓員工申請縮短工時。
以某金融業為例,全時工作者每週工作 5 日,每日工作 7.5小時,每週工作時間 37.5 小時。另可允許員工參考以下方案申請縮短工時,薪資依縮減的工時比例調降:
三、實施工作彈性化措施對企業及員工之影響
(一)促進員工身心健康
員工工作時間的安排有更大的自由,員工的工作和家庭壓力減輕了,身體及精神狀況自然較佳,員工因病缺勤情況隨之減少。
(二)提高員工工作效率
推動工作彈性化,滿足員工兼顧工作家庭和生活的需求,員工自然無後顧之憂全心投入工作。
(三)保留企業優秀人才
提供員工優於法令或同業的工作時間彈性安排,使員工快樂工作並享受生活,創造正向支持的工作環境,有助於降低員工流動率,減少員工曠職、非計畫性請假及人事替換成本。
(四)提升企業形象
雇主體諒員工多方面的需求,實施工作彈性化措施對企業及員工之影響,除可為企業建立關懷員工的正面形象,有助於吸引和挽留優秀人才,亦有利於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產業中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
★ 勞動部
留言列表